继九一八事变之后,年7月7日,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,中国人民也从此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号角。伟大的抗日战争,英勇的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、气吞山河的史诗。
今天,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,但历史的声音仍在我们的耳畔回响,那些经典的文章穿越时空,依旧直抵人心。那些历史留存的声音和文字,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永恒见证。
重现珍贵历史原声,重读经典文章语录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节目推出系列专题《永恒的抗战声音》,用声音还原民族独立的峥嵘岁月,用文字感受中华民族的壮怀激烈。
今天距9月3日“抗战胜利周年纪念日”还有天。《永恒的抗战声音》,今天我们一起重读记录侵华日军暴行的《拉贝日记》。
点击下方音频听《永恒的抗战声音》
约翰.拉贝
年月日,南京沦陷,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商人约翰·拉贝,利用特殊的身份和影响,先后挽救了约万中国人的生命。在此期间,他把亲眼目睹的日军暴行记录在日记中。
约翰·拉贝:年月日:开车经过市区,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。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,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。我检查过,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,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。
二战时他有个中文名字叫“艾拉培”图为南京人民写给他的感谢信
年月日,南京沦陷后的第十天,拉贝在日记中写到:“但是我要亲眼目睹这些残暴行径,以便我将来能作为目击证人把这些说出来。对这种残酷的暴行是不能沉默的!”
这本记录了侵华日军暴行的日记,一直静悄悄地躺在拉贝儿子居住的阁楼里。直到半个多世纪后,才正式走进人们的视线。年,这部被长期尘封、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资料首次出版面世,此后被译为中、英、日、德四种语言,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、保存最为完整的史料。
拉贝家避难者名单,有签名有手印
南京安全区与国际大救援
年月中旬,日军逼近南京时,在南京的外籍人士,为了南京居民的安全,决定依照上海难民区的先例,成立一个国际救济机构,定名为“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”,以便在最危急的时候,使未及撤离的难民有一个躲避的处所,并避免日军的轰炸。委员会公推德国西门子洋行的约翰·拉贝先生为主席,金陵大学教授史迈斯先生为秘书,杭立武先生为总干事,美国人费奇先生为副总干事。不久,杭立武先生奉命护送朝天宫古物西迁,离开南京,总干事一职由金陵大学历史系教授贝德士先生接替。除了国际委员会外,还有一个与其密切合作的“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”,该委员会主席为美国人约翰·马吉牧师。
南京安全区示意图(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: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》)
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及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名单(选自江苏古籍出版社: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》)
安全区亦称“难民区”,以美国大使馆所在地和金陵大学等教会学校为中心,占地约平方公里,四面以马路为界,南为汉中路,东为中山路,北为山西路及其以北一带,西为西康路。界内分设交通部大厦、华侨招待所、金陵女子文理学院、最高法院、金陵大学等处难民收容所。收容的难民绝大多数是南京市民和从外地逃来的难民,以及少数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。整个安全区内收容和保护的难民最多时达万。
南京国际安全区难民收容所一览表(年月日前)(选自“南京安全区档案”)
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(选自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”藏片)
年1月底,日军当局开始强迫安全区难民各自还家。2月日,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被迫改为“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”,国际委员会及难民区不复存在,最后一批难民营也被迫于年5月关闭。
图片来自:showchina、百度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