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设淞沪会战的指挥权由我军掌握,日军还会轻易获胜吗?
不仅不会轻易获胜,日军甚至会惨败。
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大会战。也可以说是一个缩小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。但却没有打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效果。最终以国军的惨败收场。
从中日双方军队的实力比较来看,日军投入兵力二十余万,国军投入兵力八十余万。尽管日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有一定优势。但国军在人数上的优势完全可以抵消装备上的不足。因为如果按照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模式,飞机大炮在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城市巷战中几乎用不上。
何况国军还是主场作战,后勤不成问题,背后还有四万万人民在支持。
淞沪会战的失败,国军将领陈诚曾总结过一些经验和教训。最大的问题就是各个军团之间缺乏协同,各自为战,导致这个作战的效能非常低。
一是在战术上采取筑垒固守,密集人员扎堆作战。而不像斯大林格勒那样,把军队化整为零,把每个房屋变成德军的坟墓。结果成了日军火炮和迫击炮的活靶子。
如四行仓库的将士,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。有个人就足够了。因为人越多越容易成为火炮大批量杀伤对象(我军在上甘岭战役中以少胜多,就是用少量的人员阻击,梯次轮换,让美军大炮打蚊子,得不偿失)。
在撤退的时候也混乱无序,甚至沦为溃败。密集的人员在狭窄的巷子内拥拥挤撤退。再一次被日军的机关枪收割。
假设淞沪战役是由我军将帅统领和指挥,那么战争的结局很可能反转,上海将成二战中国战场的转折点。即使失败,也不会败得这么惨。也会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,并成倍延长作战周期,为我军提供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。使日军短期内没有能力组织新的战役。
首先我军将领历经北伐战争,5次反围剿,都是面对3倍以上国军,以少胜多,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,尤其擅长运动战。善于和敌人周旋,在运动中消灭敌人。如果我军将领指挥万国军,发挥以少胜多的经验,完全可以多胜少。
其次我军形成了协同作战的传统,在运动中及时补位。兄弟部队甘愿为另一支部队做出巨大的牺牲,以实现总体目标。不像国军将领为保存自身的实力,在其他兄弟部队拼死厮杀时,往往坐视其不理。
另外我军善于集中优势兵力,消灭弱敌。同时善于用少量的部队围点打。这些战术如果能在上海的肖战中得以充分的应用,那么上海就会成为第2个缩小版的斯大林格勒。成为日军的噩梦。
我军将领没有国军将领的官架子,通常身先士卒,带头冲锋,必然士气大振、众志成城。可以给日军以巨大的杀伤。
就日军而言,仅仅是飞机大炮坦克等占有一定优势,但不是绝对优势,国军也有飞机大炮和坦克。而且这种优势,在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巷战和房战中,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威力。比如,三个战士坚守一个房子,日军出动飞机,显然得不偿失。
即使用坦克代价都十分高昂,如果每所房屋都有坦克轰击,很快就会弹药打光。而在此之前房中战士完全有机会射杀三个日军。但国军并没有像斯大林格勒一样把军队化整为零,逐房逐巷争夺。而是采用了筑垒固守,密集用兵的方式,结果给日军火炮飞机提供了绝佳的攻击目标。一旦一个堡垒被攻破,就会出现无序溃败。在无序溃败中,又被日军抓住机会狂轰滥炸和批量射杀。
上海是一个与斯大林格勒相当的工业大城市。有足够的空间和房屋与日军周旋。之后的长沙会战,薛岳采用了斯大林格勒模式,给日军以巨大杀伤,战损比明显降低。
虽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,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模拟推究出客观的结果。
那就是,如果由我军将领指挥作战,日军不仅难以轻易获胜,甚至会遭遇开战以来最大的惨败,使淞沪会战成为抗战史上的战略转折点。